Search

昨天早上
童童不管做什麼事,先生都看她不順眼
一直碎念,講話口氣又很差
  • Share this:

昨天早上
童童不管做什麼事,先生都看她不順眼
一直碎念,講話口氣又很差
完全不像一位正向教養的爸爸🤦🏻‍♀️
那種低氣壓實在很容易被感染

童童也一直找我求救,我沒立刻介入
先讓問題跑一會,在旁邊默默觀察
直到中午,童童沒收好玩具
又被先生唸了,是狂唸那種🤦🏻‍♀️

我從廚房緩緩地走出來問先生

「你怎麼了?發生什麼事了?需要我的幫忙嗎?」

頓時,先生就愣住
他才意識到自己的反常
他笑說「不用拉!不用幫忙」
之後他就匆匆離開現場
標準的打岔🤦🏻‍♀️

下午先生雖然沒有像早上一直唸
但就像一朵烏雲飄在家裡
隨時要打雷一樣⚡️

晚上,等兩個小的都搞定後
因為白天先生的反常
我決定要讓他正視這個問題
跟他進行了一段對話
首先要做的,就是照顧對方的情緒

👱🏻‍♀️「今天都在對童童生氣,發生什麼事了?」
🧑🏻「她就很煩啊」
👱🏻‍♀️「有什麼樣的感受嗎?」
🧑🏻「很煩躁、焦慮、生氣」
👱🏻‍♀️「還有其他感覺嗎?」
🧑🏻「我也不知道耶...阿!有厭惡」
👱🏻‍♀️「哦?厭惡?」
🧑🏻「好像...還有憎恨」
👱🏻‍♀️「哪一個感受比較深呢?」
🧑🏻「應該是憎恨吧」
👱🏻‍♀️「可以說說看這個憎恨嗎?」
🧑🏻「就憎恨童童啊」
👱🏻‍♀️「是憎恨童童,還是童童的行為呢?」
🧑🏻「⋯」

先生沈默了

🧑🏻「是她的行為」
👱🏻‍♀️「是指什麼行為?」

(先生開始說一早開始發生的事,因為要上網課所以步調倉促,但童童又慢慢摸,以下省略)

這時候,不需要告訴他不要生氣或是建議他該怎麼做
只要讓他能把感覺敘述出來,就能得到療癒

接著繼續探索
👱🏻‍♀️「小時候曾經有趕時間的時候,爸爸媽媽對你煩躁或焦慮嗎?」
🧑🏻「有」
👱🏻‍♀️「發生了什麼事呢?有什麼畫面嗎?」

(先生開始說小時候的事件,以下省略)

👱🏻‍♀️「當時爸爸媽媽這樣做,你有什麼感覺嗎?」
🧑🏻「無奈吧...受傷吧...」

受傷的小時候
即使想不起來
但確實被身體記住了
所以在孩子身上,因為看到小時候的自己
身體就會下意識開啟自動的模式
複製小時候爸媽的反應
認為你(童童)就是該被這樣對待

對話到最後
先生的眼框泛淚
如果對話者不是我
我相信他就哭了
因為在親密關係之間
對話時最容易有所防備
不過,還是很佩服他的坦承
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💗

成人現在在生活上的應對
包含工作夫妻關係、親子關係、教養等等
很多時候都帶著小時候的信念而沒有察覺
#經由對話了解了 #鼓勵諮詢接納了
就會對一直卡住過不去的事
轉變一個新的想法
體驗這份對自己的愛
過一個新的生活💗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